证券代码: 834650。成立于2006年,注册资本2210万元,是一家致力于提供智慧城市、智慧环保软硬件技术方案、开发、集成、建设及运维服务的高新技术企业。公司从业以来,已获双软认证、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计算机系统集成三级资质、高新技术企业认证等多种资质,处于国内环保信息化整体解决方案提供商的领先地位。)
下属: 60人 (分售前、研发、测试、产品4个部门,研发部下辖研发,软件运维和项目管理)
部门协同与配合:
加入公司初时,其他业务部门普遍反映技术部门存在交付响应速度不及时、质量与稳定性不高等问题。主持工作以来,通过对包括技术中心及兄弟部门的工作流程的梳理与规范化、团队角色分工的调整与团队的优化,使交付速度有效提升、交付质量显著提高、系统稳定性大大增强,受到各兄弟部门的普遍好评,质疑明显减少,理解的声音增强。
团队建设:
团队优化: 对部分协同配合度不高、态度不积极不端正、技术能力欠缺的员工根据不同的情况进行调整,以帮扶为出发点,但对于通过评估确实没有培养价值的员工果断剥离。
新人培养: 为团队注入新鲜血液,从个人担当、积极主动、协同配合、技术能力等维度进行要求和培养,重点关注新人的成长,打造符合公司实际情况的、稳定的核心团队。
根据初时技术中心缺乏具有经验的成熟的团队带头人的实际情况,在已有技术团队中逐一筛查,重点培养具有项目管理潜力的员工,几乎手把手教授其项目管理方法和技巧,成功培养出若干能够独当一面的软件项目管理人员。
产品突破:
大数据中心产品: 接手技术中心初时,公司没有自己的大数据中心核心产品,对外依赖度很高,项目成本居高不下,根据我对行业的分析并结合自己多年的技术经验,果断决定以项目代产品的模式,组织研发符合公司自身特点以及行业属性的大数据中心产品,并亲自撰写设计方案,为公司节约了百万级的成本,同时在后续项目交付中被多次复用,并实现快速交付。
物联网网关的边缘计算产品的推动落实: 在接手技术中心初时,此边缘计算产品还停留在概念阶段,也不具有可实施性,比如原型采用X86架构,不适应现场复杂多变的环境,同时稳定性和可维护性也较差,通过仔细分析和技术论证,采取了高端的ARM架构,而其处理能力大大提升适配性和可扩展性也显著增强,并将方案细化,已进入生产阶段,对后续公司在项目实施中取得了主动。
面向环保行业企业的toB互联网产品: 公司的企业蓝盾平台是面向行业企业的互联网产品,之前一直停留在原型阶段,我接手后通过对架构和数据模型的分析,并结合行业特点,快速拿出了若干面向细分行业指标体系的模型,并结合微服务架构,快速迭代的方法,实现了1.0产品的突破,并为后续的开发工作奠定了架构基础。
公司相关资质建设:
组织并落实公司的CMMi5资质申请工作,并在工作任务中担当EPG,对公司的整体资质的提升,提高招投标工作的中标率起到关键的作用。
重点技术突破:
重点污染源排口智能分析技术是公司的核心技术,而与之相关的项目也是部、省厅重点关注项目,但之前此技术方向思路有一定的问题,我接手后采取了基于深度学习模式的排口监控与分析方法,并实现实时预警,联合团队进行深度研究和开发,取得了技术上的突破,并取得了实用新型专利一项。
技术方案与技术架构:
之前公司售前团队的技术方案的信息化技术含量偏低,其逻辑相关性与严谨性也较差,我接手技术中心后,凭借多年方案经验,获得了公司其他领导的认可,将售前团队并入到技术中心来,这样售前团队与研发团队的配合更加紧密,我对售前团队的组合模式也进行了调整,实行了AB角人员互备制度、总规划和专业模块负责制相结合的制度,并培训售前工程师信息化知识,提升其技术水平,并与行业知识紧密结合,使公司的整体方案能力提升了一个台阶,在行业内处于领先的位置。
产业服务平台的设计交流和指导实施: 亲自参与了平台的设计和需求交流,积极推动了商务合作的步伐,目前已进入了专家评审阶段,很快即可落地。
产品架构: 亲自设计了产品功能矩阵图,并与组件化架构相结合,实现了可执行的框架结构,为项目的快速开发迭代与交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项目交付:
乐山市环保局省市县三级统筹系统(2600万+)。
西宁东川工业园区环境预警和指挥系统平台(2300万+)。
四川省生态环境厅污染源智能监控系统(省试点项目)。
客户交流:
亲自参与与重点关注客户的交流,包括省厅信息中心领导、深圳环保局项目相关领导、川内多地市局级领导,凭借多年的技术沉淀和交流沟通能力,获得了领导对我方技术实施能力的认可,为商务进一步的合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