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研发、制造和销售动力锂电池系列产品,技术来源于中科院物理所,拥有基于锰酸锂正极材料的多条大容量和高功率电池生产线,是我国首个 “车用锂离子动力电池”国家高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公司产品主要应用于电动自行车、电动汽车、电动工具、通信电源、特种应用等领域。
、生管、制造工程师、极片/电芯/化成科制造/工艺科长、自行车/特种电池事业
总经理助理等职务
工作内容:
1、产品工艺的改善,SOP现场作业标准作成,ST标准时间计算,参与产品检查标准的制定。
2、生产现场布局作成,工装夹具的设计。
3、生产质量和品质的确认,向上级生产主管作汇报,并及时对应突发不良,分析不良原因,提出改善方
案,有效降低产品的不良率。
4、产品安全性测试,控制生产损耗,降低生产成本。
5、科系质量目标制定、实施、达成并向总经理汇报
6、关键工序质量的控制、改善与对策的提出及实施
7、产品性能数据库的建立
8、产品每日不良分析与对策的提出
9、产品质量预警、反馈机制的建立、实施、改善
10、产品性能改善试验的准备、试作、总结与反馈
11、产品判定标准的更新与制定。
12、事业部年度规划,目标制定、实施情况检查/纠正,事业部电池制造成本核算、改善。
工作业绩:
电芯内阻问题的改善,为铆接后正极接触电阻不一致性问题,消除波动性,寻找材料并规定材质和性能,增加材质处理工艺,电芯内阻不良率有3%下降到0.3%以下
极柱漏液问题改善,主导新结构电芯的各种验证试验,负责电芯批量投入的生产安排、各种相关数据、问题点收集,及时进行分析与改善,使极柱一次漏液率由的5%左右下降到0.2%,此改善活动获得当年度公司质量改善攻关奖(一等奖)
不定期规划、组织极片、电芯装配的生产演练,发现问题点,跟踪责任部门的处理进度,使产能由100只/天(2005年)提升到1.5万只/天(2010年)
电芯化成首次效率不良的改善,不良率由10%下降到0.5%以内。
参与技术部门铝壳电芯的开发与导入,负责铝壳电池的计划编排,生产安排,问题点的收集/反馈,跟进问题点的处理与落实,铝壳电芯的良品率有试作期不到85%提升到量产期间的96%
参与国家863计划项目2项:车用锂离子动力蓄电池技术研究(负责极片部分的试产工作)、车用锰酸锂离子动力电池系统产业技术研究(负责电芯部分的试产工作)
参与或组织的公司级别项目并取的一定的效果:如电芯干燥技术项目、真空化成盒开发项目、库存二级电芯利用项目、电芯合格率95%项目(钢壳)、配组率提升项目、极片包膜叠片项目、涂布锅锅连涂项目、漏斗负压真空注液项目等等
参与第1条汽车电池示范线的建设,组织汽车电池的试生产,生产的40Ah电池(当时1C/1C常温循环寿命可到5000次,2008年)成功应用于法国市场。
组织/推进事业部各部门的改善活动(2010~2012年),重点围绕降低电芯料工费开展,减少电芯制造成本(10Ah、12Ah、40Ah、小圆柱四款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