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工作:
1. 安全管理:
以人员能力、风险控制策划、现场操作执行为着手点,持续开展多样化安全检查,推进各级管理人员SOT能力建设,监督检查各项风险控制有效性和全面性、执行情况,确保车间安全工作受控;
对设备危害程度进行分级,对重点设备机理进行研究,不断进行技术改进和管理措施优化,不断消除和降低高风险设备和风险作业的安全风险;
深化职业健康风险评估、数据统计分析,识别变化点,做好预判与提前管控不断改善
员工作业环境,保证员工身体状态;
2. 人员管理:
运用一系列先进的管理理念及工具,如GMS,精益管理、5S现场管理和敏捷生产等,不断提升团队的协作效率和执行力,重视员工多技能培养和持续改进意识培养,定期组织团队建设持续增强团队凝聚力,定期举办技能培训及技能比武,不断提升生产、维修、工程人员技能和创新精神,目前管理团队规模563人,其中生产团队470 人,设备维修团队60人,工程团队30人,office 3人(安全、成本、人事),通过人员的不断培养,获得多项荣誉:全国QC一等奖等9项国家级荣誉,湖北省工人先锋号等3 项省级荣誉,武汉市工人先锋号等7项市级荣誉,累计专利10项,发表论文已超过40余
篇;
3. 质量管理及体系建设:
1) 实物质量
以车身6-pillar(焊接、涂胶、尺寸、表面、扭矩、防错)为抓手,开展车间质量管理工
作,梳理工艺及工位PFMEA、CP,确保控制计划与SOS/JES的对应性
,梳理关键工艺过程参数清单,制定关键参数及设备点检工作,确保量产车型各项质量指标达标(合格率、DR\DRL\GCA等);制定车身车间项目PQRR开阀机制(聚焦人员准备、设备工具验证、工艺验证及质量、安全装置验证、产能爬坡等),确保项目各阶段M+E、工艺验证、项目质量等目标达成;
2) 质量体系
以IATF16949及GMS BIQS为基础,不断提升车间质量体系策划、现场执行能力,历年
质量体系外审无不符合项;
4. 制造体系保障
以GMS精益制造体系为工具,深度参与前期工艺规划,合理平衡设备硬件投入与人工BEC成本;量产之后,不断优化HPV及OCR水平,目前车间运营水平处于集团前列。
5. 成本优化:
负责车间年度成本规划,细化营运材料费用、设备维保费用、能耗费用、工艺物料费用等结构构成,通过纵向对比横向对标,开展备件自主维修、营运及工艺材料消耗优化、节能措施探索等工作持续降低CPV,年度降本约550万元;目前单车成本控制
水平处于集团前列。
6. 新项目启动:
根据车间产品和产能规划,深入参与项目投资及 M+E 定点,按节点评审工艺及设备规划申请和实施验证,已成功投产两款燃油车、两款电车、一款电池盒;
7. 产能灵活应对:
面对市场需求多变,针对部分销量超出产能规划的产品,积极应对,统筹全业务链进行快速响应,2023 年底利用一个月的时间将微蓝 6 产能提升了 75%,产能提升团队获得 2023 年度公司级团队荣誉。
8. 创新及不断提升:
建立车间智能制造规划,以制造业务链数字化为驱动,从业务规划和新技术应用两方面着手,以人员队伍建设为基石,从智能生产、智能维修、智能工艺三方面开展全业务链的数字化,聚焦重点应用场景,目前在焊接参数过程监控、机器视觉应用、设备远程诊断、过程质量检测等方面均取得一定成果。
1) 搭建车间数字化团队,推进 python/ JavaScript 等能力建设,以学代练,初步实现关键设备的时间监控大数据分析能力(机器人、焊接设备、载具);
2) 运用 Java\C++等技术,开发设备 PM 系统,并在 WEB 端进行开发,同时引入关键设备及不同车型使用频次等变量,后台编辑自适应算法,生成动态 PM 指导周期,节约维修工维保工时;后续计划将停机系统和关键设备监控系统与设备 PM 系统打通,做到实时精准维修,提高预防性维修的比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