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实地调研与产业理解:连续 6 年进行多次调研,包括东北与华北玉米产地调研、港口调研、华北小麦调研、玉米淀粉企业调研、玉米酒精企业调研、生猪产能调研等,熟悉产业链上下游参与者的定价逻辑,各个重要环节的费用组成、加工利润测算、商品购销贸易模式等。
2、现货行情判断:熟悉玉米、豆粕、玉米淀粉、副产品四个品类的现货定价逻辑,通过四个品种的比较分析研究,更利于把握每一个品种定价逻辑的差异,深化每个品种定价逻辑的理解。从近 2 年的研判结果看,对大的趋势性行情基本没有犯方向性错误,能够抓住 70%的行情幅度;对于区间震荡行情,正确率能够达到 70%。
3、数据体系构建:基于产业定价逻辑来确定需要跟踪的核心数据指标,玉米副产品具有行业最全维度、高度准确的数据库,玉米、玉米淀粉具有行业领先的供需基本面数据体系, 豆粕数据主要跟踪核心数据指标(价格、基差、库销比、供需平衡表等),其他数据(到港量、压榨利润、买船量、产地售粮进度等)通过第三方渠道进行信息补充。
4、期货交易:期货实盘交易 5 年,交易品种主要是玉米、豆粕、淀粉,反复的实践、思考、纠正,再实践、思考、纠正,2024 年初步将行情研判、仓位管理、交易心理基本定型,构建了适合个人的期货交易系统。建立了供需矛盾+基差结构+重大事件预期+资金博弈的期货行情分析框架,应用于近两年的玉米、豆粕、玉米淀粉期货走势研判中,效果良好。
5、饲料需求与配方变化:本科饲料畜牧专业+5 年基层养殖户走访经验,加上研究生毕业后的 6 年行研经验,对于生猪、肉禽、蛋禽、奶牛等饲料需求端变化的理解程度要远超过大多数办公室数据跟踪人员。掌握最近 6 年来 20多种主要原料每个月的饲料配方调整数据,结合饲料配方原理的理解,对于饲料主要原料之间的价值评估、相互替代已经形成规律性认知。
6、宏观经济与产业政策:历经 2018 年非洲猪瘟、2019 年临储玉米清空、2020 年生猪扩产能、2021 年新冠疫情、2022 年粮食危机炒作、2023 年经济弱复苏等事件,结合本身的经济学理论基础,深化了宏观经济与产业政策对大宗商品价格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