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责业绩: 主要负责新产品工艺工装开发、工厂规划及制造工程管理、制造一级工艺路线规划、海外KD工厂规划、KD包装设计、海外KD现场支持。
2011年主持北京公交系列全系列车型生产适用性厂区专项技术改造项目,从焊装车身合装、涂装室体确认、底盘线吊装、调试检测线全流程改造,保证北京公交首次3000台批量订单顺利交付。
2011年主持建立公司工时定额标准体系,设计工时管理模板,建立42个基础车型工时标准,建立了订单配置差异工时、临时工时、专项工时工时体系,并实现工时结算模式。为公司人工成本核算提供数据支撑。
2012年在工时定额管理的同时,肩负起事业部材辅料定额管理工作的推进管理,建立事业部统一管理模式,组织科室成员进行专门审核,按照定额消耗、价值两个维度通过材辅料消耗符合率指标进行月度评价。材辅料定额节超实施亮灯管理模式,对节超在10%以内为绿灯,对节超10%-15%为黄灯,对节超15%以上的均为红灯,对于黄灯和红灯项目按照材辅料定额管理类别展开结构行专项TOP3分析。追加消耗方面实施单独统计分析,统一按照质量成本损失指标进行控制与考核。通过月度持续分析,同步调整优化部分定额(连续两月降低项目),共计调整51项,涉及到6个具体车型单台成本均有下降(36.85元/台~ 1677.8元/台)。
2012年参与订单OTD交付咨询访谈,重点负责MBOM工艺模块开发,明确了订单工艺路线设计规则建立、辅料包定额维护标准建立等一系列工作,初步建立了工艺信息化工作手段,提升了业务效率。
2013年牵头导入精益生产模式,通过精益制造工具开发应用,导入IE改善工具,以现场为中心,推进工位、生产线、工厂不同层级现场改善,识别不增值作业及瓶颈点,针对性进行改善,北京、广东现场5S生产水平、生产线平衡、工序均衡性得到显著提升。
2014年重点抓厂区技术改造项目,针对双工厂订单产品特点,配合北京公交纯电动及广东新能源订单量产,由我牵头组织双工厂完成一系列重点技改项目的立项与实施工作,双源无轨电车线网立项实施,大功率充电机配备、无线充电机配备等,建立了厂区多功能的充电站。具体的项目实施过程中我引入集团项目管理模式,按照技改项目实施全过程周期进度明细表实施管理,对项目各个节点的计划完成及责任单位进行监控。项目进展情况实施亮灯管理,异常红灯项目重点通报,说明异常项目节点、计划完成时间、异常原因说明、后续解决措施、对应责任部门。通过具体项目实施,初步建立了欧辉客车技改项目的管理体系。
2014年主持开发新能源零部件高压线束检测、整车控制器检测、驱动电机电池、整车在线检测、安规检测、下线检测、整车涉水池改造、整车动态检测等关键设备设施,行业首推乘用车级新能源在线测试模式,行业首家完成纯电动客车整车高压系统36个联接点及整车六大核心控制策略46项100%在线测试,整车质量由常规人工检验级提升至在线测试保证级,实现行业新能源制造工艺领先。
2015年主持公司专项工艺升级技术改造,实现焊装少人化技术,生产效率与质量得到大幅提升。
导入数控全自动下料技术:数控激光自动切板:钣金件制作采用先进激光下料技术,精度达到0.1mm。较行业水平提升100%。材料利用率由目前83%提升至87%。预维修管理:实时反馈设备运行状态,具备预维修自检测与诊断功能。
管材下料采用行业内先进的全自动数控下料机下料,精度可达0.2mm,较行业水平提升80%。
数控弯管与折弯:采用行业先进的高精度数控折弯与数控弯管先进工艺,自动补偿,一次数控成型,成型精度高,精度高达5μm(0.005mm),有效提升生产制作精度与质量要求,降低生产成本。
积极开展机器人试点应用技术:采用机器人自动焊,取代人工焊;在提升焊接质量同时减少打磨工作量,提升效率。底架核心模块采用机器人焊接,焊接合格率提升15%,杜绝了漏焊现象,减少焊接人员4人,人工成本降低120元/台,降低劳动强度。
2016年主持工位再造工程,以工位为基本单元全要素改善,由试点工位推到全线,实现工位标准作业。明确工位再造输出标准,一方面通过山积图的实效改善,定期输出:PI:现有人员现状评估矩阵柔性表、车型平台定员标准表、质量缺陷岗位分析明细表(目的:消除岗位质量缺陷)、生产异常岗位分析明细表(目的:消除岗位生产异常)、CIP改善单汇总表、工位再造工时实测与山积图改善汇总明细表等。通过典型工位持续改善:以典型工位为中心的山积图为载体的改善、保持、再改善,形成体系化的管理。建立作业标准数据库:对工序进行标准化命名,建立工位改善标准基础影像动作库,为标准作业及山积图改善提供原始数据支持。在工位改善基础上,推进生产线编程:建立跨平台不同车型线编程数据库并持续验证固化,作为生产管理分车型、分生产线、分平台、淡旺季生产、计划管理、产能负荷、多能工培养的总输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