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描述: 未填写
工作职责和业绩:
工作职责
1.悬架系统设计目标的制定: 根据开发车型市场定位选取竞争车型(benchmark),对竞争车型进行整车性能主观评价、整车性能客观测量、悬架系统K&C实验、悬架结构形式(麦弗逊、扭梁、双叉臂、多连杆)以及悬架零部件尺寸、结构、材料、工艺来完成开发车型悬架系统目标设定
2.悬架设计:
2.1硬点结构和弹性运动学分析: 根据云扫描提取竞品车型(benchmark)硬点,综合考虑车型平台延展性、开发车型定位(轮距、轴距、姿态角等整车参数)初步 优化一版硬点参数,悬架系统层级: 基于此版硬点参数搭建悬架系统(包括转向机系统、驱动轴系统)虚拟样机模型(在adams中),完成悬架系统K特性及C特性仿真实验,以悬架系统前束和外倾特性、转向特性等作为优化目标进行DOE分析,对硬点进行逐步迭代优化
2.2整车CAE分析
搭建整车CAE模型、减震器、衬套、弹簧等弹性件参数参考竞品车型测量数据进行整车动力学分析(稳态回转实验、蛇形实验、方向盘角阶跃实验),形成整车操纵稳定性分析报告(CAE)、整车平顺性分析报告(CAE)
2.3.载荷生成
在整车CAE模型里完成整车多工况受力分析,形成各工况下硬点受力表
2.4.悬架零部件设计
前后簧设计报告(设计载荷、弹簧刚度、设计高度、上下极限高度)
前后减震器设计报告(悬架行程、减震器布置、悬架刚度、布置空间、簧载质量)
前后稳定杆设计报告(稳定杆直径、拐点数、安装点、杠杆比等)
零部件强度分析报告CAE
零部件耐久分析报告CAE
零部件DVP及DFMEA
前/后悬架系统DFMEA
3.悬架设计验证及匹配
验证样车整车姿态、四轮定位参数、轮眉间隙等整车参数、进行第一轮悬架K&C性能实验、第一轮操稳舒适性主观评价、根据评价结果释放参数进行悬架样件(前簧刚度、后簧 刚度、前后可调减震器 、各硬点成套刚度、稳定杆直径、缓冲块软硬)匹配,同时进行CAE模型校正,进行多次反复评价匹配之后最终匹配实验结束、冻结所有样件参数,达到最终方案验收。
工作成就
1.设计与研发
负责艾瑞泽GX前后悬架系统的设计
搭建前后悬架系统DMU运动模型进行间隙校核、驱动轴角度校核、轮胎包络校核、整车姿态测量、轮眉测量
搭建前后悬架系统模型(adams),做悬架系统K&C仿真实验、得到悬架系统五级目标并针对目标参数进行DOE分析来优化硬点(Bump steer、Roll steer、悬架侧倾中心、外倾前束变化率等)
优化TOPMOUNT结构、隔振块刚度、弹簧刚度降低悬架刚度,解决了消费者抱怨较大的过坎冲击明显,提升舒适性
为提升不足转向特性,对整车模型进行CAE分析,运用DOE手段得到最佳优化硬点,并做件进行了验证,效果显著
负责艾瑞泽FL大改款车型悬架设计方案
基于上一代车型遗留的问题,针对制动跑偏、加速跑偏、转弯半径大以及主销偏置距过小等问题,在初步的设计方案中通过增大主销后倾角、减小驱动轴设计角度、增大转向行程控制臂外点外移进行了纠正,并通过轮辋偏置距的不同来实现不同轮距的要求,根据优化后的硬点搭建DMU模型进行间隙校核、轮胎包络的制作及校核、运动学模型的搭建(adams)并完成悬架性能参数的分析,优化硬点及弹性件参数达到悬架系统五级目标的要求
2.大批量生产问题&售后问题解决
T18后悬架轮胎动态干涉问题的解决,T18五座车型的后轮在高速过巴西坎时出现轮胎与轮罩护板干涉迹象,解决此干涉问题途径之一是通过提高轮罩护板高度,途径二是更改减震器行程,使减震器上极限位置时轮胎与轮罩护板的间隙变大,权衡各因素最终采用途径一
艾瑞泽GX在做四立柱实验时出现后扭梁断裂,缓冲块严重变形的现象,经分析是换用大型号轮胎以后,为避免轮胎 与轮罩干涉将后减震器上行程减小,进行造成四立柱实验过程中在上行程阶段缓冲块受力 过大超出极限,最终通过重新优化上下行程分配解决了此问题
艾瑞泽GX大批量生成过程中大概率出现加速跑偏的现象,针对这一问题,首先从原理上分析了什么原因导致了加速跑偏,在左右悬架参数完全一致的前提下,左右(二段式)驱动轴角度的不同是根本原因,左右传动轴角差越大,传递到左右驱动轮上的驱动力就会差异越大,加之动力强劲的动力总成,这种加速跑偏趋势越发明显,通过将左右弹簧差异化(目的减小左右驱动轴角度差)并装车 验证,不再出现加速跑偏,当然不可能将左右弹簧差异化,这样对车间装配是一大难题,所以采用将动总旋转一定角度(目的同样是减小左右传动轴角度差)来解决大马力车型加速跑偏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