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内容
1、根据事业部年度生产经营指标,制定部门规划,分解各项工作指标并推进计划落实;
2、负责产品工艺分析、工时统计优化分析,持续改进,优化工艺参数,提高产品良率及生产效率;
3、负责部门减员提效、质量改善项目基本思路及实施路径,指导并监督自动化、信息化、小改小革实施;
4、制作并完善新品流程及评审规范,工艺雷区,使新品设计和新品导入过程不断规范化、合理化;
5、推进部门工作信息化,减少部门工作压力和错误率;
6、根据生产计划,监督管理工艺及时性、准确性,确保订单按时交付,过程异常及时解决;
7、学习新技术、新工艺,改善生产现状,推进工序标准化和智能化、自动化;
8、负责部门人员的绩效考评的制定、沟通指导、监督绩效达成;
9、制定部门人员的岗位职责、培训计划,提升团队技能水平和工艺工程能力。
工作业绩
1、持续工艺创新,推进“自动化、信息化、精益化、智能化”项目发展,不断提升制造竞争力,如: 全自动化“一个流”生产模式:
电能表总装工序,大量引入CCD视觉引导配合机器人,实现从底壳组装到成品测试全过程“一个流”自动化生产,改变行业孤岛式传输生产模式,减少产品在生产工序间周转运输,实现连续性生产连续不间断自动化生产,订单信息、产品信息、关键部件、质量信息和设备运行状况等全方位数据,通过MES系统与PCBA码、芯片唯一ID码、产成品外壳条码实现关联和绑定,追溯制造全过程,提高生产效率,提升产品制造的一致性和质量可靠性,由原来25人,现用人3人。
2、标准化: 模版命名标准化、工艺文件标准化
3、精益化项目: 蓝牙测试方案项目改善、故障指示器多信道测试项目改善、模块按号装箱项目改善等
4、信息化项目: 08BOM自动生成、箱贴自动生成、校检表方案与工单关联等
事件描述(STAR模型) :
校检表方案与工单自动关联:
2019年8月前,单相表生产时,校检表方案工艺员根据工单建立,然后手动操作软件配置方案与工单关联,每天靠工艺员关联,工作量巨大(每天近100条计划),还易出错,不及时会造成生产停产,方案与工单关联错误会导致产品返工,严重浪费产能(S)
我提出通过信息化手段实现方案与工单自动关联,避免人工参数转换,保证工艺准确性、及时性(T)
我多次与研发、信息系统部、质量部沟通并组织会议,确定实现工单与自动化关联项目,评审质量控制风险,整理现有方案与研发沟通优化, 整理需求细化关键控制点,与信息化部沟通开发生产检测软件,制定相关数据的取数源匹配工单与方案的逻辑关系(A)
关于校检表参数自动调取,制定产品属性匹配规则,跟进软件调试及提出改善建议,同时要求生产检测软件预留测试方案、参数设置、参数验证与工单关联的功能,便于后续项目的扩展推广(A)
指导工艺员对现有方案配置属性点,在调试阶段分析匹配不唯一并跟踪解决,软件验证合格后,每天跟进方案切换数量,根据工单计划切换维护,截至12月份全部切换使用自动关联(A)
实现校表方案由12种优化至6种,检表方案由24种优化至12种。信息化实现后无方案参数错、方案错误,保证提高工艺员工作效率。(R)
2020年1月推广单相电能表组装测试、整机测试切换使用(R)
终端产品推进方案自动与工单关联时,安排电表工程师对终端工艺员工程师进行详细过程培训,确定此项目推进需要配合的部门与相关人员(A)
指导终端工程师对校检表方案命名及整合,优化校检表方案,整理后与研发沟通进行确认(A)
与信息系统部郭勋亮沟通实现方案路径,组织电表项目团队成员进行分享经验,避免项目推行过程中多走弯路,保障项目的进度(A)
我推进股份D1MO订单实现后,多次与信息系统部郭勋亮分析解决科技D24MO订单,推进研发对属性点的按时维护及方案不唯一及时跟进完善,不断完善软件方案及属性点,直到工单与方案唯一匹配(A) 。
2020年3月终端产品已经实现校检表方案与工单自动关联,并进行批量应用(R)